:400 065 5665 / 021-51095665 关注: 开眼科技微信公众号  

声音的世界:FM与新机遇的“三重奏”

2015-12-28
或者你早已发现,跟随AppleWatch和iOS9的脚步,Siri的语音技术和智能后台都在日趋成熟,调用通讯录、闹钟或者其他APP,语音操作越来越简单而高效。在更多声音的交互方案普及化之后,声音内容的价值就会被进一步挖掘。从乐视收购易到用车的股份就不难看出攻占车载OS的野心,相比客厅和口袋,汽车中声音的交互比重会更高。“听”的场景越来越多,“听”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用户“听”的高频习惯也就越容易养成,随后可“听”的和好“听”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重要。 相比传统的FM电台,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造就了声音内容的更多可能。荔枝FM是国内最早崛起的音频APP,起初完全是基于“人人都是播客”的UGC(用户贡献内容)运作模式,后来更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FM应运而生,比如蜻蜓FM、喜马拉雅FM和考拉FM也都做出了各自的特色。在传统电台PGC(专家贡献内容)和播客UGC的内容之外,外部内容的引入和年轻群体的觉醒,奏响了音频市场的第一重奏。 新内容接纳了新群体,新生代造就了新内容 蜻蜓FM收录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的广播电台,是传统电台内容的聚合者,但内容就是从录音机和广播平移至手机,很难与用户手机中丰富的其他内容做竞争。而荔枝FM着重培养的UGC播客群体,即使主播与听众之间培养亲密情感的同时也孵化了一些明星IP,但在FM电台之外还很难造成足够的影响力,直到一些外部明星IP的引入,FM众生迎来了新的生机。 第一股力量是来自“有声听书”的升级,不管是郭德纲的传统相声,还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和高晓松的《晓松奇谈》,这些在其他领域构成强IP的内容引入FM电台之后,新用户增长和黏性的提升都有了量的突破,比如《晓松奇谈2015》在喜马拉雅FM的收听已达4173.9万,关注用户已达437.8万;《罗辑思维脱口秀》更是累积了479.8万粉丝,收听累计13874.3万。 外部强IP内容对FM平台成长产生了直观的推动,但副作用无异于视频和音乐,版权之争也提升了强IP内容的价格,与视频和音乐相比处在相对蒙昧阶段的FM众生是否能承受住,或者线性的数据KPI是否把有声内容的价格提升至非理性的阶段,在内容转移后用户是否也会随之走之。百度乐播抓取的大批量侵权内容被勒令下架,相当于成长阶段的致命伤,再回血就更加艰难。就算是买版权换取了暂时安全,但FM音频平台依然不能回避如何留住用户的问题。 第二股力量是来自“跨界明星”的串场,荔枝早期就扶植了音乐人播客,有很多“小众”的歌手进驻,奇大音乐年底的压轴单曲《我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就是在荔枝FM发掘歌手再重新打磨制作的。李志、邵夷贝、程璧和好妹妹,有了新动作也少不了在荔枝FM走一遍通告,香料乐队近期也走起了喜马拉雅FM的节目做宣传。这些“跨界明星”的客串,即使因明星领进随后长期存留的用户还有限,但至少把FM推向了更多的受众。 相对有趣的现象是,近期在FM发现了成群的TF家族后援会,简直就是微博和贴吧的后花园。TFBoys的粉丝在荔枝FM创建的众多电台,最高的收听过千万,远远超越了官方电台节目。这表明声音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已被一部分粉丝群体所接受。具有明星IP的粉丝群体,也会用UGC的方式产出高频收听的内容。 第三股力量是来自“新生群体”的发声,广播剧现已是FM平台的新宠,而且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台收听习惯的内容。广播剧的受众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出生基本就没接触过有天线的广播,但增长却迅速。根据荔枝FM提供的数据,受90后喜爱的广播剧节目,在荔枝FM的电台达28161个超越了英语电台,其中90后用户占比75.8%、00后用户占比6.9%;而另一组年轻用户占比惊人的电台类别是“宅腐基”,90后用户占比78.5%,00后用户占比13.0%。就像传统视频网站之外的Bilibili和AcFun,新生代和二次元开始在音频平台扎堆并建造起自己的乐园。 现在广播剧已是荔枝FM和喜马拉雅FM的频道首推内容,沿袭90后新生代和二次元群体的聚积,广播剧只是一个开始,新的声音内容可能还会萌生新的形态。声音世界面临的新机遇,显然不是来自传统的电台和“听书”内容的扩容或衍生,而是基于新的用户群体重新定义的内容题材和形态。身在声色犬马的感官世界,“读图时代”的视觉发挥已经趋向了极致,声音成了另一个突破口,恰巧也成了新文化的载体之一,“听”的世界会更加热闹起来。 “声音+”正在走向更多的生活场景和跨界应用 搜索引擎的出现,爬遍了比特世界的信息;维基百科的诞生,收录了知识的词条;而声音也是承载信息的一个维度,所有美好或者附有意义的声音是否能在更多的领域实现价值?FM平台如何把声音和其他连接起来呢? 最直观的切入点就是生活场景,蜻蜓FM出于自身的基因,相对擅长的是把传统电台的资源打通,车载的使用场景就增多了。喜马拉雅FM是把自身内容推至尽可能广的领域,自主开发的项目包括针对开车用户定制的车载随身听,针对儿童用户与郑渊洁合作定制的舒克故事机,针对老人定位的听书宝;外部的项目包括与Misfit穿戴设备的合作。 人们在未来需要“听”的声音,类型也会是多元的,FM音频平台就能是很好的承载。任何一处生活场景都可能有声音内容的参与,但更广泛的声音内容出现,更多的跨界应用也成为了可能。至于更广泛声音内容的直观商业价值,至少还会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是声音之于人的生理功效。在YouTube上“耳音”亚文化播客群中的成员玛利亚,她的一段声音演绎视频拥有超过8700万的点击量(穿墙观看地址https://m.youtube.com/watch?v=-C5ZItWKBM0),视频内发出的声音给人按摩头皮的感觉,被描述成是一种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或者称“颅内高潮”。声音之于人无疑会产生很多奥妙的生理反应,比如商场和餐馆会使用不同频段的音乐调整客流量和翻台率,而“听”的入口就可能是商业化声音最好的采集地和试验田,“播客”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皿。 有关人类的声学反应,应用于医疗、教育和消费都会存在积极的意义,FM平台若是能把产生特定功效的声音(而非纯粹的语言类内容)打入用户“听”的习惯场景之中,在商业化方面就一定能有更多的作为。 再者,是声音之于人的情感沟通。与漫画形象等视觉信息相近,声音具有识别性,不但能够传递人的情感,甚至能够重塑人格的特征。周星驰的笑,曾小贤的笑,都是具有鲜明特质的声音。比如初音未来,一个完全虚拟的角色成了跨国的知名歌手;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魅力女神“嘻芮”,就是虚拟的电台女主播,完全凭声音就塑造了独自的人格特征。一旦具有识别性的声音赋予了人格,就会形成与用户之间更亲切的陪伴角色,在现阶段以视觉内容为主的朋友圈成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音频内容在具备更强的情感属性之后是否也能刷出更多精彩呢? 声音无处不在,创造和消费声音的方式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孕育了更多可能。在人们养成“听”的习惯之后,更多形态的声音内容都是值得尝试的蓝海,所谓的“声音博物馆”也可能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声音+”的范畴远远也不止于场景,在学术、医疗(比如管理情绪的声音治疗)和教育(比如洛扎诺夫高效记忆音乐)等跨界应用中,甚至在影视内容等文娱作品的创作中,把声音的生理功效和情感沟通的益处发挥出更多想象力,才是开发音频市场增量的第二重奏。 在国外SoundCloud的兴起,把音乐的创作和交流变得更简单了;在国内的FM音频平台,要是把声音的采集和传播变得更简单了,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最重要的关键点还是“听”的入口要足够强。 新声音与新体验的交织,造就了声音世界的新亮点 现在的耳机是越卖越多,互联网音乐平台、手机厂商都加盟了耳机OEM的阵营。耳朵的驯化才开始。在近几十年中,人们“听”的频率增加了,但“听”的体验却未有提升。如今的电影院早已升级成了iMax屏幕、3D和4D领衔的消费市场,2D的份额越来越少;而在科技的推动中,声音的3D体验也正在来临。 知名歌手林俊杰在近期公布了他的最新专辑《和自己对话》,为了给歌迷“在你身边唱歌”的感觉,试验性地采用了前卫的人头录音技术。人头录音,就是模拟人耳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录音时的收音话筒安置在与真人头几乎一模一样的假人头耳道内,听感会更加地逼真。 原本在录音室要打造“在你身边唱歌”的体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人头录音使看起来高端的声音处理充分简单化。JohnLennon在回忆录中揭秘了Beatles早期很多歌曲有“很多人在唱歌的充实感”的原因,他们只是使用了Double-Track的录音方式而已(先录一遍人声,然后把其合成在伴奏中再录一遍),但后来高级录音和制作软件的普及,类似Double-Track的技术操作起来更简单(比如直接把两遍或更多遍的人声合成即可),从而低成本且大规模地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录音质量和听众的声音体验。 人头录音是否能被普及性地应用?荔枝FM的CEO赖奕龙表明,荔枝FM在人头录音的技术方面已储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愿意帮助更多平凡的音乐人应用人头录音技术制作专辑。利用人头录音的新技术,可更容易地创造“在你身边唱歌”的新体验。但这种新技术和新体验的交织,应用也绝不会止步于FM平台已经在推广的3D广播剧和未来的音乐作品,新的声音标准才是音频市场潜力再挖掘的第三重奏。 视觉的3D效果,是一种标准的升级;而声音的3D效果,也会牵扯更多的内容产业。比如VR技术实现了视频内容的全景,人头录音和3D声音效果能再度在虚拟空间之中把声觉体验进一步升级。未来的演唱会和音乐会直播,在VR录制和人头录音的混合应用,可实现用户低成本的“最佳视角”和“最佳听觉”,这种模式的内容体验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看电影和演出的方式。 另外,人头录音技术所创造的“新声音”,依然与传统的声音内容一样,能走向更多的生活场景和跨界应用,从而实现“新声音+”的价值再造。比如3D声音场景的游戏会更逼真更刺激,家庭影院和立体声音箱播放的电视节目听起来也会更加亲切。“新的声音标准”的普及,是对声音内容的上下游,包括录音设备、混声处理等都是一次全面的升级,其中包含的商业机会也更多。 当然,除了那些传统的FM内容和听众,新内容是否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中进一步释放?新生代群体是否因为体验的不可逆性而更执迷于新的声音体验?如果是,FM音频平台作为“听”的入口就会进一步地强化,那时候声音连通商业的机遇之门就会彻底地打开。
首页
电话
关于
咨询
 
开眼信息 X